強調實作、鏈結產業 北科大成培育菁英重鎮

本文轉載至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    

文章來源: 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76812

做為台灣高等技職教育翹楚,臺北科技大學一路走來,培育不少引領社會進步的菁英。從和碩董事長童子賢、友達董事長彭双浪、億光電子董事長葉寅夫,到拓凱實業董事長沈文振、大同世界科技董事長沈柏延……等企業領導人,若將北科大的校友一字排開,陣仗驚人。

但能孕育出眾多人才,北科大靠的是什麼?

透過實作、鏈結產業 培育社會賢達

答案是堅持實作、鏈結產業的精神。1969年自臺北工專(北科大前身)化工科畢業的沈文振回憶,當年他從嘉義高工考上臺北工專,即使讀的是兩年學制,學到的鍍金、焊接、熱處理等技術卻毫不馬虎,師長又擅長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理論,種種養分都成為他後來的創業根基,「學問有層級,高工學的是皮毛,到了臺北工專,我才真正將理論與實務結合。」

如今,拓凱的碳纖維網球拍、競賽級高階安全帽、高階自行車車架等產品市占均穩居世界第一。正因親身體會過實作的重要,沈文振不吝推動自家公司和北科大的產學合作,透過拓凱產碩專班,學生能提前了解產業現況和實務操作。

沈柏延也很能認同大學長的觀點,他直指:「務實、耐操、專業強,是北科人的特質。」

事實上,北科大對沈柏延特別有意義,「這裡是我人生第一個成功的經驗。」他透露,那時高職電子科畢業的學生第一志願就兩個,一個是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,另一個正是臺北工專電子科。而電子科只錄取一班30多人,全國有上千人競爭,沒想到就讓他考上了,「我高職念的是補校,能考上臺北工專,是很重要的榮耀。」

入學後,儘管課業繁重,實務課仍令他受益良多。雖然高職就學過工廠裡的操作細節,臺北工專的「工廠實務」課程,卻讓他進一步了解到工廠的管理層面。畢業前,師長鼓勵他多閱讀雜誌,觀察各行各業的產品如何應用,「我對技術應用的敏感度,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。」

探索跨域知識 讓人生更豐富

但時光忽忽而逝,過去和現在的時空背景已大不相同,如今新科技每兩、三年就一翻,AI、5G等全新字眼令人眼花撩亂,身處快速變化的時代,學弟妹該如何自處?

沈文振建議,所有學弟妹在鑽研專業的同時,都應加強跨領域學習,多方探索個人興趣,藝術、音樂、運動領域都能切入,「跨域學習的邊際效益,是能接觸到不同思維的人事物,接著你會發現自己的生命價值會有所調整,人生將更豐富、精采。」

沈文振回饋學校不遺餘力,去年北科大花了半年,斥資1000萬元翻修藝文中心,便由他全額支持。整修後的中心,成為水泥叢林裡的靈動風景,裡頭有各式展覽,「看到書法家、藝術家、陶藝家的作品在那裡展出,用途、價值都很明顯,我真的很高興。」

沈柏延進一步指出,他目前擔任中華軟體協會理事長,帶領的大世科也專注於資訊服務業。在新冠肺炎疫情下,全球企業已經加快數位轉型腳步,資訊技能變得格外重要,「過去資訊只有資管、資工系在學,但未來各行各業都和資訊有關,所以我常倡導一個人要有三個技能。」

北科大確實提供學生許多跨域資源,例如全台首個「木藝類產業人才培育基地」,便是結合傳統木藝手作與數位製造自動化的實作場域,目的是讓木藝遇到科技,激盪出新火花。

沈柏延也鼓勵學生要不斷學習,「學生出了社會、進入職場,必須always learning,才能讓公司、個人保有競爭力,隨時因應客戶需求解決問題。」

沈文振就是一個持續學習的最佳例子。當初進臺北工專時,課堂用的全是英文教材,但從嘉義高工畢業的他,過去都念中文書,有時連中文都不太懂了,何況要唸英文?

「那對我真的是考驗!」他說,但他秉持勤能補拙的精神,不斷複習,加上師長會以英語授課,後來英文能力果真突飛猛進,且受用至今。

如今沈文振和國外客戶開會,用的全是英文,要是遇到幾個沒見過的單字,立刻就拿出手機查找答案,「我對英文很感興趣,一直精進。」

為了促進產學合作,北科大設有菁英會,裡頭齊聚各界賢達校友,葉寅夫、彭双浪、豐群集團董事長張宏嘉等企業領導人全是成員。其中,沈文振是現任理事長,沈柏延則擔任理事。

菁英會每三個月就在福華大飯店召開理監事會,交流業界資訊、串接資源。別具意義的是,福華大飯店名譽董事長廖修鐘,正好也是校友。

近來,鄰近北科大的建國啤酒廠都更案備受矚目。當初為了都市發展,學校犧牲校地開拓,多年來,隨著學生人數持續攀升,校地已不敷使用。菁英會支持台北市政府的決定,將台酒回饋給台北市政府的土地,移撥給北科大作為校地。

沈柏延提到,校友想回饋學校設備、建設,都需要空間,「有足夠的場域,才能為台灣培育出更多帶領國家前進的人才。」

Posted in interview-article-clas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