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柏延也很能認同大學長的觀點,他直指:「務實、耐操、專業強,是北科人的特質。」
事實上,北科大對沈柏延特別有意義,「這裡是我人生第一個成功的經驗。」他透露,那時高職電子科畢業的學生第一志願就兩個,一個是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,另一個正是臺北工專電子科。而電子科只錄取一班30多人,全國有上千人競爭,沒想到就讓他考上了,「我高職念的是補校,能考上臺北工專,是很重要的榮耀。」
入學後,儘管課業繁重,實務課仍令他受益良多。雖然高職就學過工廠裡的操作細節,臺北工專的「工廠實務」課程,卻讓他進一步了解到工廠的管理層面。畢業前,師長鼓勵他多閱讀雜誌,觀察各行各業的產品如何應用,「我對技術應用的敏感度,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。」
探索跨域知識 讓人生更豐富
但時光忽忽而逝,過去和現在的時空背景已大不相同,如今新科技每兩、三年就一翻,AI、5G等全新字眼令人眼花撩亂,身處快速變化的時代,學弟妹該如何自處?
沈文振建議,所有學弟妹在鑽研專業的同時,都應加強跨領域學習,多方探索個人興趣,藝術、音樂、運動領域都能切入,「跨域學習的邊際效益,是能接觸到不同思維的人事物,接著你會發現自己的生命價值會有所調整,人生將更豐富、精采。」
沈文振回饋學校不遺餘力,去年北科大花了半年,斥資1000萬元翻修藝文中心,便由他全額支持。整修後的中心,成為水泥叢林裡的靈動風景,裡頭有各式展覽,「看到書法家、藝術家、陶藝家的作品在那裡展出,用途、價值都很明顯,我真的很高興。」
沈柏延進一步指出,他目前擔任中華軟體協會理事長,帶領的大世科也專注於資訊服務業。在新冠肺炎疫情下,全球企業已經加快數位轉型腳步,資訊技能變得格外重要,「過去資訊只有資管、資工系在學,但未來各行各業都和資訊有關,所以我常倡導一個人要有三個技能。」
北科大確實提供學生許多跨域資源,例如全台首個「木藝類產業人才培育基地」,便是結合傳統木藝手作與數位製造自動化的實作場域,目的是讓木藝遇到科技,激盪出新火花。